“云中漫道”学术讲堂第四十二期:境遇、美德与幸福、命运:《穷达以时》与孔子的德福观

发布者:李伊萌发布时间:2023-07-14浏览次数:55

由澳门威尼克斯人网站、东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主办的“云中漫道”学术讲堂第四十二期《境遇、美德与幸福、命运:〈穷达以时〉与孔子的德福观》,于2023年6月27日晚7:00-9:00依托腾讯会议平台以线上方式顺利举行。本次讲座邀请到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执行院长、郑州大学哲学学院院长王中江教授为主讲嘉宾,讲座由澳门威尼克斯人网站陆永胜教授主持。

 

王教授以“陈蔡之厄”的特殊境遇为例,引出《穷达以时》及其相关文献,在儒家的语境中探讨历史叙事与道德真理的体认。紧接着,王教授进一步追问:道德和幸福是否应该是一致的?如果德与福不对称,又该如何解释命运?人毕生追求的幸福和快乐到底是什么?儒家主张美德的超越性与道德的自主性和道德自律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在回答上述问题的基础上,王中江教授紧紧围绕境遇、美德与幸福、命运,触类旁通,激发同学们的思考。

 

王教授首先从“好人是否应该有好报”的问题出发,指出美德和幸福不是一个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而是因人们所处的境遇而具有复杂性。在中国早期的哲学里,天人观一般有两种叙事,一种是天人合一,另一种是荀子的天人相分。后者既强调道德主体性,同时也承认时机和运气的作用,但内在愿望和价值追求促使人们反思转化自我、成就自身人格。

 

接着,王教授着重从儒家的多元角度出发探讨道德和幸福的关系问题、道德的真理性问题以及历史叙事与道德真理的体验和实践的关系。同时,他指点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哲学和生活世界的关系,不仅需要直面当前的生活世界,去从事哲学的思考,而且需要回过头去追问在以往的哲学传统中,哲学家是如何在哲学与生活之间保持同一性的。

最后,王教授总结出儒家对德与福关系的思考是多元的,且有三种不同的表现。一种以是否“有机遇”或“有位”来表现;一种以是否“有德”来表现;再一种是以“困境”或磨难造就人格来表现。《穷达以时》及其有关文献的“德福观”则属于第一种。

在开放交流环节,王中江教授与听众在云端上展开了交流互动,主要围绕“道德理想主义和乐观精神应该如何助力于当今社会道德信仰的建构?”、“如何确定生活在特定境遇中的我的道德自律正当?”、“如何从德与福关系的角度解读儒家美德伦理?”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和友好交流,加深了听众对中国哲学的理解和感悟。

 

主讲人简介

王中江,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执行院长、郑州大学哲学学院院长,中华孔子学会会长。主要致力于儒家和道家哲学、出土文献和近现代中国哲学研究。出版有《简帛文明与古代思想世界》《儒家的精神之道和社会角色》《道家学说的观念史研究》《根源、制度和秩序:从老子到黄老》《自然和人:近代中国两个观念的谱系探微》等,主编有“中国哲学前沿丛书”、“出土文献与早期中国思想新知论丛”、《新哲学》、《中国儒学》(合作)、《老子学集刊》等。

 

供稿 | 张誉龄、肖茂云

供图 | 刘志豪

审稿 | 陈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