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创优在行动一百二十二】名家进课堂:全面抗战时期的大学西迁

发布者:李伊萌发布时间:2022-11-14浏览次数:218

 由澳门威尼克斯人网站主办、中国近现代史教研部承办的“思政创优在行动之名家进课堂”系列活动于2022年11月13日14:00-16:00在教三305教室举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共5个大班270多位同学认真聆听了专家授课。         

此次授课专家是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任小燕老师。任老师多年从事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研究和教学。课堂上,任老师通过运用校史档案,罗家伦、竺可桢、胡适、何兆武、许渊冲等名人日记,吴良镛、穆旦等校友回忆录等扎实的史料、生动的事例、丰富的图片、知性的语言给同学们讲述了全面抗战时期大学西迁的历程。

任老师主要以国立中央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等校为例,分四部分讲述了全面抗战时期的大学西迁。第一部分,“苦难与希望——战火中的西迁之路”。西迁征程充满着艰难与磨砺,但学生们也因此增长了见识,尤其是对西部山区和少数民族的了解,激发了家国情怀。任老师还特别详细介绍了东南大学的前身——中央大学的西迁。中央大学的西迁从1937年9月到12月,是抗战时期西迁筹划最早、保护最完整、受损最小的大学。课上,任老师还给同学们播放了简短的西迁视频,让同学们更加深刻地体会那段中国高等教育的壮丽史诗。第二部分,“困窘与天堂——大后方的校园生活”。尽管校舍是用木柱、竹片和黄泥巴建起来的,三百多人一间大寝室,冬天寒气侵入,只能用报纸、麻袋加在薄被上御寒,为躲避频繁的敌机轰炸经常“跑警报”、钻防空洞,但大学生们在爱国热情和抗战激情中依然能够沉浸在图书馆和实验室里求道问学,追求真理。第三部分,“救亡还是学术?——全面抗战时期的大学教育”。政界、学界以及学生团体关于全面抗战时期的大学教育方针进行了讨论,主张一切为了抗战、实施“完全战时化”教育的观点一度高涨。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明确指出大学应当“维持正规的教育”,维持大学教育应有的标准,造就培养具有扎实学术根基的建国人才,同时结合战时需要适当增设医学、水利、航空、弹道、地质、气象、无线电、边疆、家政等实用性学科、课程和讲座。最后,“全面抗战时期的人生选择与学术转向”,从军报国、学术救国和投身革命成为当时大学师生的重要选择,选择从军报国的大学生达3600余人,学术研究在服务边疆、服务社会、服务乡村等方面发生新的转向,而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组建抗战救国团体也成为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人生选择。

 

通过讲述全面抗战时期的大学西迁,任老师希望同学们认真思考三个主题:“家国情怀与大学精神”“文化传承与开拓创新”“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并且勉励同学们一定要有家国情怀,在新时代继承大学精神,开拓创新,在仰望星空的同时一定要脚踏实地,不畏艰辛,争做有理想有抱负的新时代青年。


供稿:龚小峰、李昕;审稿:盛凌振